2025年3月5日,微信公众号《翻译技术教育与研究》对我院肖志清副教授进行了专访报道,以下是专访全文。

肖志清,男,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一级翻译,硕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2011-2012)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2019)访问学者,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武汉市翻译协会会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典籍英译专委会会员。主要从事翻译技术、翻译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编或参编多部教材、词典,发表论文50余篇,翻译出版译著11部,获十余项学术成果奖,主持完成9项课题,主讲多门专业课程,是外研社线上课程主讲教师。指导多名学生通过CATTI二笔二口,完成多项创新创业项目,获多项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
Q:肖老师,您好!很荣幸有机会对您进行专访,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您如何看待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翻译教育之间的关系,能否简要分享您的见解?
A:我近年一直教授翻译技术课程,也特别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翻译专业教育的影响。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仅从技术伦理、译者主体性和翻译教育革新这三个方面,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浅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的确给翻译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以DeepSeek、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工具虽能提升翻译效率,减少重复劳动,但也引发了数据准确性、性别和种族偏见、个人隐私及责任等伦理问题。因此,翻译教育者应认识到这一点,在注重培养学生的AI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需要强调技术伦理意识,使其能够负责任地使用AI技术。在译者主体性方面,生成式AI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性思维与判断力。AI翻译往往难以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尤其在处理文化差异、情感表达或隐喻时显得生硬冰冷,缺乏人类译员的柔性和温度。翻译教育应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使其既能熟练运用AI工具,又能保持独立判断,实现技术与人文的平衡。生成式AI的引入推动了翻译教育的革新。传统教育过于依赖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当前的翻译教育则需培养学生与AI协作的能力,学会审慎评估AI翻译结果,提升译后编辑效率和质量。总的来说,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翻译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复杂且动态的。随着技术的迭代发展,国内的翻译教育需要积极应变,关注学生译者主体性和伦理素养问题。
Q: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确实是翻译技术领域不可忽视的前沿,您有较丰富的翻译技术教学经验,可以请您分享一下教授这门课程的体会吗?
A:为了顺利给第一届翻译专业本科生教授翻译技术课程,我花了一整年的时间深入研究,几乎把当时国内外主流的CAT软件都摸索了一遍。通过反复试错和验证,我逐渐理解了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基本原理和底层逻辑,这也让我在课堂上更加自信,操作更加熟练。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开设至今,已有9届本科生完成学习。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学生在我的影响下,对翻译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7年以来,五位翻译本科生在我指导下,所撰写的毕业论文(均为翻译技术研究选题)分别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一二三等奖,其中一位同学保送到北京语言大学继续深造学习翻译与本地化技术。
其实,我与翻译技术结缘要追溯到十年前了,也就是2015年,当时我们学院的翻译系刚成立不到两年,正好有一门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计划在大三年级开设。起初,我并没有打算接这门课,而是向系主任提出,想参加中国翻译协会举办的翻译理论教学暑期培训班。系主任建议我报名参加“翻译技术与项目管理”培训班,因为正好需要一位老师教授计算机辅助翻译这门课程。就这样,我当年暑假去了青岛,参加了在青岛大学举办的暑期翻译技术师资培训班。整整一个星期的课程,每天跟着崔启亮、王华树、韩林涛、高志军等翻译技术领域的大咖们学习计算机辅助翻译、项目管理和本地化等知识。通过这次培训,我掌握了翻译技术的基本原理,还结识了一大批国内的翻译技术教师,后来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了许多宝贵经验。正是这次暑期培训,让我从对翻译技术一无所知,到逐渐对其产生浓厚兴趣,甚至开始钻研翻译技术。
教学相长,为了教好这门课,督促自己学好翻译技术,在授课中,与学生一起探索技术最前沿,托举学生的学业成长,我自己也有很多收获。
Q:很多同学对翻译技术感兴趣,但是很难将技术实践与翻译研究联系起来。近年来您发表了多篇关于翻译技术的论文和书评,能否谈谈是怎样的契机,让您将翻译研究的兴趣转向这一领域?
A:我读研究生时跟随导师汪榕培教授从事典籍翻译的研究。刚工作时,因为教英语词汇学的缘故,也写写词汇研究的小文章在学习类杂志发表。这些可能也受到了汪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他长期从事典籍英译和词汇学的研究。我一直相信“教学相长”,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成长,也能反哺自己的科学研究。
经过多年的翻译技术教学实践,我的研究兴趣逐渐转向了翻译技术这一领域。我的研究路径可以说是从教学到实践,再到研究的过程。首先,翻译技术教学迫使我提升自己的翻译技术应用能力。在具备了这些能力之后,我尝试将其应用于实际的翻译工作,积极承担了校内外的一些翻译项目。无论是小到一份招投标合同,还是大到数十万字的图书翻译项目,我似乎已经离不开翻译技术工具,离不开机器翻译和生成式人工智能了。我经常跟同学们讲,我们学翻译的不可能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我们一定要学会使用技术赋能。北外的任文教授也曾说过“无技术不翻译”,我深以为然。当然,这个观点有些人可能不认同,因为用不用翻译技术更多的是个人的翻译习惯问题,同样是在做图书翻译,有些同事即使不使用翻译技术,他们的译作水平依然很高,可见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正是在翻译教学和图书翻译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心得和观察,我逐渐开始关注翻译技术工具的应用、译后编辑能力培养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伦理等问题。自2019年起,我独立或与研究生合作在《当代外语研究》《译苑新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语言教育》《民族翻译》《外语教育研究》《外文研究》《中国科技翻译》《翻译界》等期刊上,陆续发表了多篇关于翻译技术的研究论文和书评。我认为翻译技术研究是一座富矿,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研究领域。不过,我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研究方法存在一些短板,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系统化的研究方向。我需要继续努力,向翻译技术领域的大咖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
Q:您对翻译项目管理非常重视,可否结合您出版的多部译著,与我们分享一些关于翻译过程中的独特经历或幕后故事?
A:我们学院自2015年起开始招收翻译硕士(MTI)专业,而翻译项目管理这门课程在2018级首次开设。最初是由实习基地的企业教师来授课,但由于种种原因,自2021级起,学院决定由我来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尽管此前我曾带领学院师生做过几个较大的翻译项目,积累了一定的实战经验,但要从实践者转变为教授者,对我来说仍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此,我迫使自己从零开始学习,阅读相关的翻译项目管理教材和教学研究论文,探索采用项目模拟和案例式教学的方法。同时,我还邀请了语言服务公司的项目经理以及已毕业的优秀校友,以远程线上讲座的形式参与教学。目前,我已完成三届翻译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关于翻译项目管理师资的建设,我十分赞同王华树老师的观点。他认为,从长远发展来看,MTI院校应当培养自己的教师队伍,将翻译项目管理课程常态化和可持续化,这样能够更好地满足教育需求,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教师自身积累的翻译实践经验,对翻译项目管理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早在2004年读研期间,我就和同学从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接手了一本引进版的MBA案例库教材翻译,但是因为翻译经验不足,技术能力欠缺,导致项目最终失败。虽然我发表过一些诗歌、散文类的译文,也在业余时间为学校、学院翻译了一些宣传材料。但我总觉得这些零散的翻译都是小打小闹,不成系统。我的理想还是想出版自己的图书译著。2017年2月,我获得了第一份图书委托翻译合同,此后陆续出版了《幽默感:动画艺术的智慧》(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天才时代:17世纪的乱世与现代世界观的创立》(中信出版集团,2019)、《生命的意义》(中信出版集团,2021)、《思维突破》(中信出版集团,2022)等8部译著,目前还有《语言游戏》等3本译著待出版。图书翻译字数逾200万字。
近些年有一些出版社编辑开始主动跟我约稿试译。我深感图书翻译项目的顺利推进需要具备三个最核心的要素:精进技能、态度严谨、技术赋能。首先是不断精进的翻译技能,我以考取CATTI证书为目标和途径,督促自己坚持翻译学习和实践,做到教学相长。其次是严谨的翻译态度。图书翻译时间紧,价格低,要求高,而且译著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时不算核心成果,因此很多老师不愿意做。但我做图书翻译纯粹是出于对文字、对翻译的热爱。为此我愿为“译”消得人憔悴,不论如何,我都要保证交出的稿子能体现我的翻译态度和翻译水准。也正因为这种严谨的精神,我提交的每一本图书译稿还从未出现返稿修改的情况。最后是技术赋能。我在2017年寒假期间参加了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和《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联合举办的“翻译技术与教学”高级师资培训。在这次培训中,我带着图书翻译项目的翻译技术应用问题而来,虚心请教培训专家,受益匪浅。此后,我在图书翻译项目的每个环节都充分运用了翻译技术,译后编辑能力和翻译项目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Q:除了翻译技术学习,同学们对CATTI翻译资格证书考试也非常感兴趣,从您的简历得知,您还获得了一级翻译职称,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您的CATTI备考经历?
A:由于从事笔译教学和图书翻译实践,我深知翻译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因此,我在2014年下半年报考并一次性通过了CATTI二级笔译考试。不过我并没有止步于此。四年后,我又顺利通过了CATTI英语一级笔译考试。2023年,我申报并成功通过了中国外文局翻译系列职称评审,成为学院第一个参加CATTI考试,并且是目前唯一获得CATTI一级笔译资格的教师。这一路走来,过程中的艰辛只有自己最清楚。犹记得在备考阶段,白天我是教翻译的老师,晚上我是学翻译的学生。每当夜深人静,孩子入睡后,我才能集中精力备考。学校后来将我的备考事迹写成新闻在校园网发表以激励更多的翻译学子(“肖志清:百学当先立志潜心钻‘译’”,网址:https://www.wust.edu.cn/info.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Url&wbtreeid=1561&wbnewsid=267491
CATTI证书也见证了我的职业成长。从2015年起,我就应学院安排陆续给MTI研究生开展CATTI备考培训;2018年,“翻译职业资格与认证”这门课程正式纳入学院MTI培养方案。2022年,我主持建设的翻译职业资格与认证线上课程在国家级慕课平台“学堂在线”上线,目前已有超过10所高校近千名学员选课学习。
不断更新迭代的教育技术为数字化学习提供了便利,我们也期待生成式人工智能,为翻译教育教学带来更多新的机遇。祝2025年备考CATTI的同学们,都能心愿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