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外院研究生学术沙龙第1讲: 新时代翻译的伦理思考

发布时间:2022-04-15 发布者: 浏览次数:

(通讯员文婧 姚刚)4月14日晚,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会邀请硕士研究生导师张淳教授在外国语学院三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了主题为“新时代翻译的伦理思考”的讲座。张老师讲解了翻译伦理,特别是新时代语境下,翻译技术伦理的相关问题,引发聆听讲座的2021级和部分2020级研究生的广泛思考。

讲座伊始,张老师以2018年某科技公司同传AI造假风波的报道视频启发同学们对于翻译伦理的思考。然后从翻译伦理的相关定义、新时代语境、翻译技术的伦理负载、翻译技术的伦理影响与风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释。张老师从中西方对伦理的不同定义入手,讲解了伦理与道德的区别,翻译技术、翻译伦理和翻译主体的内在关联。

张老师接着指出,在新时代语境下,翻译伦理在语言服务业、翻译职业化和翻译技术等方面面临客户中心主义的挑战,由此带来翻译过程中对权力关系、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再思考。张老师从语言符号转换、符际信息传播、跨文化交际、语言服务、民族身份构建五个方面简述了影响翻译调整的不同因素,并指出翻译技术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主体多元,受其影响的客体复杂,所以翻译技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译者的劳动工具。翻译技术行为是一种伦理行为,会产生相应的伦理后果。

翻译技术伦理首先影响译者生态。翻译技术的发展使译者的身体技能优势被消减,翻译的精神价值被矮化,译者的“隐身”状态加剧,翻译行为主体关系更加复杂。随之带来技术资源控制者主宰翻译,语言生成性受到抑制,国家语言安全面临危害等风险。

最后,张老师谈到翻译界不可能同时对出版社、读者和作者负责的“不可能三角”。过去翻译伦理主要考虑译员与文本的关系,主要涉及译员选用何种翻译策略来处理文本。而在新时代语境下,伦理决策体现在译前、译中、译后及译外:译前需要考虑译与不译、谁来译和为谁译等问题;译中涉及如何译;译后则考虑是否采取译后行动;译外考虑翻译行业利益相关者对行业发展,尤其对翻译技术发展所做的判断。张老师通过实例深入浅出地对翻译伦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享,同学们受益匪浅。

上一条:2022年外院研究生学术沙龙第2讲: 如何从工作生活中寻找科研选题 下一条: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会开展思想政治座谈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