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湘江》观后感集锦

发布时间:2017-11-07 发布者: 浏览次数:

(通讯员 张迪)2017年11月1日下午14:00在黄家湖校区崇实会堂,学校党委组织部组织各学院入党积极分子或发展对象集中观看电影《血战湘江》。观影结束后我院21名积极分子针对电影情节和意义展开热烈讨论,并纷纷撰写观后感,在此学院网站特择优发布四篇以飨读者。(排序不分先后,部分文章有删减修改。)

《血战湘江》观后感

英语1503 曹芳玲

你觉得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11月1日,党课活动组织我们看了《血战湘江》这部电影,该影片主要讲述了1934年中央红军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艰难困苦中突破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而强渡湘江的悲壮故事。电影场面宏大而震撼,情节紧凑,真实感人,也揭露了我党在 “左倾”错误思想下给红军造成的惨痛损失,生动反映了红军将士顽强的奋斗精神,特别是第34师官兵顾全大局、勇于牺牲,以重大牺牲为代价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为重要时期的重大转折,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看完这部电影我非常感动。“长叹息与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83年前,中国红军没能得到正确的领导,李德和博古同志犯了左倾冒进的错误,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做了错误的决策,导致“全州”失守。毛主席带领的第二纵队,被迫扛着几十吨的“辎重”在竹林里在小巷里行军。当红军的队伍穿过小巷,一个个大娘,大叔把家里所有的粮食拿出来,只为了这些参军的孩子能多吃一顿饭。然而,这些年轻的战士却把口袋捂得紧紧的,就是怕这些大娘把东西强行塞进去。“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每一个战士都自觉遵守这项纪律。可是对于大娘来说,这群红军里,指不定就有她的孩子,怎能忍心看他挨饿呢?那个年代,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参军,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去送死,而他们却义无反顾地做了,只为了一个信念,只为了过上太平安定的生活。

后来的战役,怎一个“惨烈”来形容?君不见,湘江北上,一片血红,战士们,拿着最低级的武器,吃着最粗糙的干粮,穿着最破旧的衣服,还要忍受疾病的肆虐。而这一个个,年轻的、平凡的战士,却用他们年轻的躯体,铸成一座桥,一座生命的桥。“服从命令”,他们,用生命坚持到了最后,一个战士倒下,一个战士站起来,直至全团牺牲。无数的客家族同胞,死守在湘江岸边,只为了等毛主席来,只为了,让第二纵队过江。

受伤的战士,为了不拖累行军的步伐,从担架翻下,滚下悬崖。为了见老娘一面逃离的国民党的“虎娃”,倒在国民党的枪口下,再也见不到母亲最后一面。老裁缝做了一辈子的衣服,最后与儿子一起战死沙场,却没来得及为小儿子穿上新做的军装。

影片中,每个红军牺牲的故事都感人至深:营长林有国血战中歼敌无数,中弹后与给他当枪架的父亲林裁缝一起倒地,他给父亲整好军帽,两人为是红军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师长陈树湘受重伤,肠子流出,竟亲手扯断,誓死不当俘虏,捍卫红军尊严……他们每个人都为伟大的长征精神增添了耀眼光芒。

有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红军战士穿梭在树林里,唱着不知名的家乡民谣,满怀希望地向前走……当歌声响起的那一刻,会让人有无限感慨:也许这些红军战士在想家、在想念远在家乡的亲人,但什么时候才能回家看看?也许,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但他们却义无反顾。

“现在是危急时刻,没有退路,我们必须英勇献身!”影片中,大战在即,彭德怀给指战员作战前动员的场景撼人心魄。上万将士齐呼:“誓死保卫党中央过江。”陈树湘要求大家:“只剩下一个人,也要与阵地共存亡。”大家高喊:“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这是一种怎样的信仰?让他们甘愿如此放弃自己的生命,去战斗?我被这种信仰深深感动着,也感叹着——“历史写满了沧桑,印记着民族的步履维艰”。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确实来之不易,如果没有这些人,我们会怎样?我们会不会像战乱国家难民一样,流离失所?这片美丽的大地上,会不会充满了战火硝烟?孩子的哭声,妇女的呜咽……那将是一个怎样的人间地狱?真的,感谢这些人,是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和平安定,去为祖国更伟大的事业奉献自我,就像,这些战士一样。

同时我也正确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伟大的胜利来自于伟大的领导、来自于伟大的实践,中国国情的复杂和实际情况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也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完成了一项项举世瞩目的成绩,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身为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党员职责,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时刻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奉献力量!

我们在路上

——《血战湘江》观后感

翻译1601奚萌雨

震撼,来自灵魂深处的震撼。

悲痛,仿佛自己已身临其境。

敬畏,为了所有无畏的牺牲。

坚定,跟随中国共产党的决心。

台湾著名导演杨德昌曾说:“电影发明了以后,人类的生命至少比以前延长了三倍。”我们会在电影中获得某种共鸣,体会某种情愫,塑造某种观念,改变某种认知,经历某种体验,沉淀某种情怀。电影《血战湘江》给予我的,仿佛是一种劫后重生的强烈冲击和无限感动,一种我为我生活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而感到骄傲的自豪感。

作为一部为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献礼的影片,《血战湘江》以真实的战争历史为依托,讲述了83年前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电影在开头并未叙述具体的故事背景,而是通过地图、多线索叙事、倒计时的紧迫性、多联军事行动等细节让观众逐渐捕捉战争的进行方式和发展状况,可能不太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会摸不清战争的脉络,觉得镜头多且乱。但是,这并不能阻碍影片带来的内心深处的触动和震撼。

这是一部特别的战争片,一部收获了无数泪水的战争片。我们从小就在历史书中了解到长征的艰难困苦、听老师和长辈们诉说着长征的重要意义,却都只局限于文字和话语,无法想象到当时是怎样的画面和场景,更不会有多么深刻的理解和体会,直至看了《血战湘江》,才明白我们需要把手中的和平和幸福握的紧一点,再紧一点。电影中的多处细节使我久久不能忘怀,久久不能平静。那条早已血流成河的战壕,是最触动我的镜头,瓢泼大雨一遍遍冲刷着被血洗刷的战场,堆积的雨水淹没了整条战壕,战士们站在冰冷的雨水中顽强抗敌,"嘭!",一个再勇猛不过,也再柔弱不过的身躯倒在了雨水中,热血在冰冷的雨水中散开,将整个战壕浸染成了鲜红色。这是一条血河……这是一条血河!我哭了,仿佛泪水也将汇集到那条祭奠了无数英勇灵魂的血河中。看着一个个身躯倒下,血花四溅,却没有人来得及再给他们一个最后的道别,只剩雨水将他们全部的希望一并带走。那一刻,我还不知道他们的名字,那一刻,我好想再给他们最后一个有温度的拥抱。从那时起,我才真正明白了长征的意义,明白了生命的价值,明白了和平的来之不易。

每一位奋斗在前线的战士的生命,都应该被珍惜,因为他们是党的孩子呀!电影中,毛泽东多次要求卸下战士们肩上辎重却遭到李德、博古的拒绝。毛泽东说:"战士们抬辎重走,走得慢还累吐血。"博古说:"那就加快步伐。"朱德说:"走大路,遇轰炸,伤亡严重。"李德则说:"红军不是胆小鬼。"事实证明,比一个个教条主义行动更可怕的,是背后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可怕到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去证明所谓红军的勇气。马克思主义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纸上谈兵只会做无用之功,这也是指导我党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发展的指路灯,我们要做的,便是始终追随党的步伐,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避免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多少红军战士,明知道冲上去就是牺牲,但是脚下还是那么的有力量,可见信仰的力量之强大。心中要有信仰,前进才能有方向。”《血战湘江》通过表现红军们英勇抗敌,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来体现理想之美、信仰之美和精神之美,体现中国共产党脚下的力量!踏上这条血路,我们端正衣帽,端正体态,端正思想,背负着英烈们的希望,继承着英烈们的盼望,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走下去,走出铿锵,走出未来,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正所谓“一曲悲歌多壮烈,千秋正气树丰碑”!

历史湘江,和平中国

翻译1601 田霞

之前也看了很多类似的革命电影,每次看的时候都会血脉喷张,爱国热情难以抑制,但也会对这段历史的印象更深刻。和平来之不易,我们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先烈的鲜血和汗水,因为他们的努力与奋斗,我们现在才会被尊称为中国人;因为他们的努力,我们才有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园,不用颠沛流离,也不用每天都处于战火纷飞中,忍受饥饿,不用担惊受怕……这让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中华民族的勇敢,坚强不屈,团结,我生活在一个美丽刚强的国度。

据我了解,《血战湘江》是作为一部为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献礼的影片,此片以长征史上最惨烈的湘江之战为背景,成功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在长征中不屈不挠的光辉形象,深刻揭示了左倾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惨痛损失,生动表现了红军34师官兵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大无畏精神。如果不是这次机会我不会认真主动的看这部电影,但很幸运我看了,而且是和很多和我一样的青年学生一起看的。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之战,是决定长征前途的命运之战,湘江战役很惨烈,但它的历史意义非常巨大。湘江战役充分暴露了错误路线的错误决策给红军带来的严重恶果,为中央错误领导的垮台敲响了丧钟;湘江战役为召开遵义会议,并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最重要的干部思想基础;湘江战役证明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任何力量也消灭不了的;红军的战略转移是形势所迫,死守苏区是没有出路的,为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经验。

在影片中有很多令人影响深刻的片段,引人深思。当时,中国红军没能得到正确的领导,李德和博古同志犯了左倾冒进的错误,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做了错误的决策,导致“全州”失守。当时毛主席虽是主席,但也无法扭转博古等人所做得决定,当他得知战况,想挽转情况,却又无能为力,只能拖着带病的身子带兵向前。毛主席带领的第二纵队,被迫扛着几十吨的“辎重”在竹林里在小巷里行军,不少红军将士被砸伤了脚,最后与博古翻牌才把那些无用的东西扔去,却还是保留了印钞机,受伤的战士,为了不拖累行军的步伐,从担架翻下,滚下悬崖;当红军的队伍穿过小巷,一个个大娘,大叔把家里所有的粮食拿出来,只为了这些参军的孩子能多吃一顿饭。然而,这些年轻的战士却把口袋捂得紧紧的,就是怕这些大娘把东西强行塞进去。“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每一个战士都自觉遵守这项纪律。后来的战役,湘江北上,一片血红,战士们,拿着最低级的武器,吃着最粗糙的干粮,穿着最破旧的衣服,还要忍受疾病的肆虐。而这一个个,年轻的,平凡的战士,却用他们年轻的躯体,铸成一座桥,一座生命的桥。“服从命令”,他们,用生命坚持到了最后,一个战士倒下,一个战士站起来,直至全团牺牲。无数的客家族同胞,死守在湘江岸边,只为了等毛主席来,只为了,让第二纵队过江。为了见老娘一面逃离的国民党的“虎娃”,倒在国民党的枪口下,再也见不到母亲最后一面。老裁缝做了一辈子的衣服,最后与儿子一起战死沙场,却没来得及为小儿子穿上新做的军装。陈树湘,第34师师长,以微弱的兵力与国民党展开殊死决斗,最终英勇牺牲……

这是一种怎样的信仰?让他们甘愿如此放弃自己的生命,去战斗?我被这种信仰深深感染着,也会感叹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确实来之不易,如果没有这些人,我们会怎样?我们会不会像叙利亚难民一样,流离失所?这片美丽的大地上,会不会充满了战火硝烟?孩子的哭声,妇女的呜咽……那将是一个怎样的人间地狱?真的,感谢这些人,是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和平安定,为社会为祖国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湘江战役已成历史,但湘江战役的革命精神是永存的。它是红军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在当今,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一定要继续弘扬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

人民英雄

——观《血战湘江》有感

英语1602 万灵枝

一声声声嘶力竭的呐喊,一个个热血喷张的少年,一帧帧血流成河的画面……种种的一切都仿佛仍在脑海中放映,那战火硝烟也打不散的团结,那轰炸机也炸不垮的意志,那湘江也拦不住的革命热情,透过薄薄的屏幕让无心国事的我肃然起敬,暗暗在心中膜拜——这才叫英雄。

向来不爱看战争题材影片的我,竟也有丝丝不可言说的触动和震撼。

这影片讲述了83年前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5昼夜,虽兵力悬殊,但红军凭借其“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念,在巨大困难和强大敌人面前,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个人生命”的勇敢的大无畏精神,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除此之外,它还深刻揭露了反围剿中党内以李德、博古为代表主张的左倾错误路线使党和红军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所到之处皆是“血河”,我们今天所走的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是无数红军战士用鲜血铺就的红地毯,他们血洒祖国大地,心中装的就只有国家和人民。

整个影片看完,残旧在我脑海的就只有炮弹炸裂的黄色,红军服装的灰色以及战士鲜血的红色,甚至一张白皙的面孔也没有,每一位红军都是黄土与血混杂的颜色,坚定地眸子紧咬着敌军,手指不住地扣动扳机,誓死完成保护一纵队、二纵队对湘江的任务,一排排的人倒下,就有一排排人迅速补上,一个个倒在血泊里,极其真实,仿佛那个枪林弹雨的昨日再现。尸体虽亡,精神却得以永驻。他们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贞,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以及从全局出发的整体意识,直至今日都仍是共产党人的行事准则,并一步步成就由他们手中承接下来的未完成的功业。

整段影片的音效似乎都是激昂悲壮的,平缓安静就显得尤为突出仿佛时间凝固了一样,又仿佛是那战火硝烟中的“世外桃源”——一个温情脉脉的瞬间,这也是最打动我的两个瞬间——父老乡亲送干粮、父子的传递。

窄窄的石板路上是扛着物资艰难行走的毛泽东率领的红军,道路的两旁挤满了端着簸箕,小碗的面黄肌瘦的老人,碗里竟是些面团,豆子,想往红军口袋里塞,但却被坚毅厚实的手背给拒之门外,红军一个个紧捂口袋。毛泽东见状就询问了以为老人为何原由,老人说心疼他们,给他们送点粮食,希望他们能打胜仗归来。眼睛里水水的,像是风沙进了眼,毛泽东对战士们说大家都用大洋那点乡亲们的东西。一块大洋,就拿一个小面团,在红军心里是等价的;有的甚至将积蓄都给了乡亲。“军民鱼水情”丝毫不含糊,正是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创造了历史上小米加步枪战胜实力悬殊的外敌的奇迹。

湘江边,轰炸机在头顶盘旋,为保证顺利过江,红军一人做石垒,一人打枪,对轰炸机进行进攻,一个已受伤的年轻战士,口中吐血,但仍未放下手中的支架,可终究挺不过,倒下了,过江的人群中冲出一个不惑之龄的战士,补全了这个位置,但仍躲不过枪林弹雨,最终被炸弹袭击,两个倒下的人对视——其实他们是一对父子,这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他将四个儿子都献给了党和国家,他只是一个缩影,当时中国有不计其数的家庭,将青壮年献给党和国家,就因为他们相信共产党的领导,现今仍是如此。

我不曾知道,我们党走到今天是如此不易,是无数人民英雄以血泪代价换来的;但这一刻,我真诚的感谢那些逝去的英雄,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会继续你们所选择的路,将它稳稳地走下去,实现我们共同的梦!

上一条:外国语学院:“外研社杯”英语写作阅读复赛成功举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