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外院研究生学术沙龙第10讲:图书翻译实践与研究生翻译能力培养

发布时间:2021-11-16 发布者: 浏览次数:

(通讯员文婧 胡学霞)11月15日晚,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会邀请MTI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肖志清在外国语学院三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了主题为“图书翻译实践与研究生翻译能力培养”的沙龙讲座。肖老师基于自身的图书翻译实践,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翻译能力的内涵,尤其是研究生译后编辑能力的培养模式。讲座对于研究生的图书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具有指导性意义。2021级研究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肖老师结合两个图书翻译案例,跟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图书翻译实践和研究之路。接着就“什么是翻译能力”这一问题,肖老师重点介绍了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PACTE(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小组和奥地利翻译学者Susanne Göpferich分别提出的两种翻译能力模型,这些模型明确区分了翻译能力和双语交际能力,并明确提出翻译能力由多个子能力(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工具能力、翻译知识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要素构成,其中策略能力是核心能力。翻译能力习得是一个动态的、螺旋式的发展过程。译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策略能力,重组已有的知识,关联各个子能力,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

肖老师认为随着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的兴起,翻译能力的内涵得以扩大,译后编辑能力也应成为一项重要的翻译能力。关于如何创新培养研究生的译后编辑能力,肖老师介绍了以图书翻译项目为驱动、基于“CAT+MT+PE”的师生协同翻译的译后编辑能力培养新模式,他着重分析了这一模式的内涵、特点及其效果。针对推行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他提出对接市场、完善课程、加大投入和健全机制等应对措施。

肖老师在讲座最后的结语中谈到,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语言服务行业正发生着巨变,我们的翻译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找准翻译教育定位,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继续培养合格的职业译者(translator),更要大力培养译后编辑者(post-editor)乃至人机共译、和谐共生的孪生译者(twinslator)。

上一条:2021年外院研究生学术沙龙第11讲:文献阅读与学术写作,发散与聚焦 下一条:2021年外院研究生学术沙龙第9讲:In Defence of Bookworms: A Rich Life in Thought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