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召开新文科背景下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与专业建设高层论坛

发布时间:2020-08-15 发布者: 浏览次数:

8月12日,我校线上召开“新文科背景下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与专业建设高层论坛”。会议由我校外国语学院主办,外国语学院院长宋红波教授主持开幕式。

校长倪红卫教授出席并致欢迎辞,重点介绍了学校和外国语学院的发展概况与办学特色。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罗良功教授作为专家代表致辞。

西南大学文旭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互动:新文科背景下语言学的建设与发展”。他认为新文科具有综合性、融通性、科学性、创新性、发展性、引领性和战略性七大特征,指出新文科背景下语言学的发展应该注重学科交叉融合、运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理论创新,并服务于国家战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向明友教授作了题为“外语学科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刍议”的主题发言。

他首先厘清了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区别和关系,指出外语学科建设要注重教师研究团队、图书资料、科研平台等的建设,提出外语人才的“3才”(专业人才、高级通才和就业创业人才)规格以及由“5语+多语+通识+专业+实操”构成的“育人五模块”培养模式。

闽南师范大学张龙海教授的报告“新文科大外语背景下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思考”立足于当前“新时代、新文科”的背景,分析了国际组织人才的十大核心素养,提出新文科背景下商务英语应该以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型商务人才为目标,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与机会。

在“外语学科的差异化发展”的主旨发言中,罗良功教授认为外语学科的差异化发展是必经之路、应然之举,需要明确外语学科内部的专业方向差异和校际差异,指出高校外语学科需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三个层次上进行差异化发展。

南京大学刘云虹教授以“文学译介的生成性研究”为题,考察了中国四大名著外译历程中的代表性案例。她认为在推动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关注文学名著译介的生成性与接受问题,并充分意识到文学翻译接受的阶段性、时代性与发展性特征。

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以“批评认知语言学视角下‘一带一路’多语话语体系探索”为题,深入探究了中国特色的公共话语体系模式以及中国在国际上话语权建构的途径。他提出了“一带一路”多语话语体系的综合研究框架,并综合运用语言学、话语分析、心理学等跨学科研究范式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公共话语体系构建的规律和特征。

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教授的报告“外语教育研究新趋势——积极心理学视角”梳理了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从思辨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两方面综述了外语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研究案例,并指出了积极心理学研究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启示。

在“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理念与实践探索”的报告中,宋红波教授总结了我校外国语学院 “组织制度保障+课程思政课程体系+课程思政教学过程+教师思政能力提升+课程思政评估机制”五位一体的外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探讨了外语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实施路径。

本次论坛采取腾讯会议和哔哩哔哩直播方式同时进行,腾讯会议参与人数始终保持在290多人,B站直播高峰值达到一万余人。

学校研究生院院长吕勇教授、教务处处长程光文教授、科学技术发展院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张智勇教授出席了开幕式。

上一条:外国语学院教师在2020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半决赛中荣获一等奖 下一条:融通中外共语未来 高招直播答疑解惑

关闭